为什么要让好学生去好学校,差学生去差学校?
原文:Why Match School And Student Rank? - by Scott Alexander
Matt Yglesias 的五岁儿子曾问道:为什么我们要把最优秀的学生送到最顶尖的大学?为什么不把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送到最好的大学呢,毕竟他们更需要帮助?这个问题乍听天真幼稚,却又引人深思,让人不禁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制度。
为了不让年轻人产生误解,我们可能会给出一个积极的回答:教授基础的加法运算人人都能胜任,教授微积分任何数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能胜任,但要教授十维超拓扑学这样的高深学问,就需要世界顶级的专家了。我们希望将为数不多的有能力学习超拓扑学的天才学生与少数能够教授这门学科的顶尖专家匹配起来。然而,这个解释似乎经不起推敲;实际上,顶尖大学的大多数课程内容与其他普通大学并无本质区别;只有到了研究生阶段,学生才会接触到那些需要世界级专家来教授的前沿学科。
另一种较为乐观的观点认为:我们应该致力于最大化天才创造革命性成果的可能性。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如果我们把世界顶级的写作导师分配给一名普通学生,而让一位天才跟随平庸的老师学习,他们可能都能创作出不错的小说。但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让普通学生跟随平庸的老师,而天才得到顶级导师的指导,结果可能是我们得到一部平凡的作品和一部彻底改变文学格局的惊世杰作。同理,如果我们能让最具潜力的青年科学家接触到顶尖的科研导师和先进的实验室,他们或许能突破认知界限,找到治愈癌症的方法。我认为,这是在坚持乐观态度的同时,也考虑到社会利益的最佳解释。
(这种观点是否站得住脚呢?一项经常被引用的研究,Dale 和 Krueger 的论文,似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控制申请者个人特征后,就读更具选择性的大学并不会带来更高的未来收入。有一项针对这些研究结果的质疑,据说得到了 Dale 和 Krueger 本人的支持,但我没有找到更多相关信息。值得注意的是,收入其实并不能很好地衡量「教育质量」——如果能有类似 GRE 成绩增值这样的指标就好了——但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这样的研究。)
如果我们持更为悲观的态度,相信教育的「信号理论」又会如何呢?
我们可以将「最佳大学」视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由于某些原因,某所大学获得了最具价值信号的美誉。因此,所有人都竭尽全力想要进入这所大学;如果未能如愿,他们就会退而求其次,选择声誉仅次于它的大学,依此类推。这个体系是自我延续的:「最佳」大学因为吸引了最优秀的学生而持续保持其声誉,而最优秀的学生也总是渴望进入最佳大学。如果按照 Matt 儿子的假设,所有常春藤盟校开始录取最差的学生,那么常春藤学位很快就会成为一个负面信号,雇主们也会随之不再认可其价值。
我从 Chapo Trap House 的 Matt Christman 听到了这个假说的一个发人深省的变体:精英大学实际上是为特权「洗白」的机器。
也就是说:哈佛录取的学生中(假设)75% 是聪明有才华的人,25% 是富有或有权势的人。这对双方都是一笔互利的交易。聪明人得以与精英建立人脉,这是他们自己晋升精英阶层的第一步。而富人则被巧妙地融入一群聪明才智的人中,以至于所有人都自然而然地认为他们必定也是聪明有才华的。毕竟,他们都拥有哈佛的学位!
这种掩饰特权最露骨的手法是:假设你拥有一个极为成功的家族企业。你可以将财富、企业、豪宅都传给儿子,唯独无法直接赋予他理应拥有这一切的光环。然而,你可以通过向哈佛捐赠 1000 万美元,换取他们录取你的儿子。这样,你的儿子就获得了哈佛学位——一个广受认可的优秀人才标志。当你将企业传给他时,人们自然会认为他实至名归。谁还敢说这是裙带关系?让一位哈佛毕业生掌舵企业,这不是再明智不过的决定吗!
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我认为大多数时候并不这么赤裸裸。更常见的是,交易的对象是一些抽象的东西:声望、人脉、人情。某国的大君主将女儿送到哈佛就读,为的是让她看起来很优秀。作为交换,哈佛获得了声誉上的提升——成为某国大君主青睐的学校。而哈佛的其他学生则获得了与某国公主建立人脉的机会。二十年后,当其中一位成为石油公司高管,而某国正在招标石油合同时,她只需向昔日的大学好友公主说句话,就能拿下这笔交易。石油高管从中获得的好处显而易见,但公主又得到了什么呢?我认为她获得了宣称自己是哈佛毕业生的资格,而这个身份众所周知主要授予那些真正优秀的人。
人们常常质疑,为何哈佛的招生程序仍可能受到富人或权贵的贿赂或影响。然而,这个问题本身就有误导性。我们真正应该追问的是:为什么哈佛还会基于学生的个人才能提供任何入学机会?答案其实很简单:如果完全摒弃基于才能的录取,这套体系就无法运作。这种做法可以类比于洗钱操作。洗钱的目的是将合法收入与非法所得混合在一起,使人难以分辨。同理,哈佛等名校的「特权洗白」机制,就是将通过公平竞争获得的机会与「关系户」的优先通道巧妙结合,最终为所有入学者盖上同样的哈佛印章。所谓「通过公平竞争获得的机会」,指的是那些凭借出色的 SAT 成绩、学业表现和个人成就而被录取的优秀学子。而「关系户」则包括各类世家子弟、外国显贵,以及普通的超级富豪的子女。通过这种方式,大学将两类截然不同的群体融合在一起,使双方都能从中受益。
这种制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从积极的角度看,它为某些精英岗位设置基于才能的选拔标准提供了合理性,使这些岗位向所有人开放。但消极而言,它也为那些并非基于能力选拔的精英位置提供了辩护,使真相更加扑朔迷离。如果你认为让所有精英(无论是通过实力还是特权获得地位的)彼此熟识、达成共识是件好事,那么这个制度自然有其价值。但如果你担心这种「精英共识」会导致更高效的社会压迫,那么这个制度就值得警惕。
我个人认为,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制度,精英阶层可能会完全无视个人才能,而仅仅依靠特权和关系办事。从这个角度来看,现行制度或许仍优于其他替代方案。